郑氏听了半天也没听到想听的话,不由道:“你是过来人,该提点的提点着些,她年纪小,什么都不懂,可别耽误了……”

既然离开侯府,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哪怕嘉明帝已经继位,仍然不行。

更何况已经分家了,如今顾见舟才是永宁侯府当家作主之人。

有时郑氏想起从前的事,既怨韩氏,又庆幸因为侯府出事,幼子能和姜棠成亲,日久见人心,好与不好现在能看出一二来。

若是姜棠在侯府,那一定很热闹,可是离得远,她什么都做不了。

郑氏是担心姜棠年纪小,不知道自己有孕,结果不知忌口,什么都敢吃。

陆锦瑶忍不住一笑,“母亲早说呀,不过我也想着呢,但现在还没好消息,母亲得再等等,勉强让昭哥儿多陪陪您,可不许嫌他。”

郑氏佯装生气,“就你嘴皮子好使,我何时嫌过。”

在郑氏看来,陆锦瑶是极好的,拿的起,人也圆滑,倒不是说圆滑不好,总之和她说话舒服,几乎面面俱到。

无论是儿媳还是主母都做的无可挑剔。

偏偏就是这样,和娘家生分了,显然是故意的。

郑氏忍不住道:“平阳侯府那边……到底是你娘家,我当婆婆的,不好说什么,不过为人父母哪有不疼孩子的,你也体谅体谅。”

娘家是媳妇的后路,陆锦瑶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的好。

陆锦瑶知道瞒不过,她低下头,道:“这事儿我心意已决,母亲就别劝了。”

说她不知感恩也好,忘恩负义也罢,总之话已经说出去了,她不后悔。

其实很好想通,哪怕姜棠知道有顾见山在,侯府人不会丧命,但去大理寺、去求钱松明、去走通关系……这些都是真的。

这些事很容易吗?

还有昭哥儿,一旦出事,姜棠也没法逃脱,就是因为这样,才能见人心,出嫁的女儿,能舍则舍,有用的才是好女儿。

郑氏没有再劝,以后出门的时候护着点,侯府就算没以前那样辉煌,可府上的主母,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议论的。

这事儿就算过去了,陆锦瑶说让顾宁昭从寿安堂住几日,也给郑氏解闷,郑氏自然愿意。

府上孩子少,就顾宁昭一个,无论在哪个院子都是金疙瘩。

南香送陆锦瑶出院子,寿安堂的丫鬟没有赎身的,郑氏身边还是那些人,连小厨房的都是原来的人。

陆锦瑶问了问郑氏身子近来如何。

南香道:“府医两日一诊脉,大体上还好,就是年纪大,总会少眠,夜里容易醒,吃喝上倒还好,不过肯定没有年轻人吃得多。”

年纪大的人都这样,郑氏养尊处优这么多年,现在闲下来无事可做,就多让昭哥儿陪几日,也能多用些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