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要解决恒星、行星的寿命与古盘星系中央大黑洞的矛盾。

这并未耗费太多功夫,任重提出了理论猜想。

按照传统的黑洞寿命理论,黑洞的质量与体积与寿命呈正相关。黑洞的寿命越长,质量与体积自然越大。在无法提取黑洞物质进行精准分析的情况下,通过以上述理论为基准的数学公式去计算黑洞寿命是唯一的可行之路。这也就是徐光年认为古盘中央大黑洞的寿命只有四十八亿年的原因。但这显然错了。

任重的猜想中的核心观点却是他认为,中央大黑洞一直在异常地损失质量,所以才显得过于“年轻”。

至于大黑洞损失质量的原因,任重暂且不知道,但这理论肯定没问题。

并且,任重可以笃定,大黑洞损失的质量与恒星的异常寿命有着必然关联。

任重对杨米思和徐光年如此说道:“一定有一种周期现象。在这种现象发生时,古盘中央大黑洞损失质量,这些质量转化为能量被放射出来,散布到古盘星系中,然后又在靠近恒星时受到恒星强引力场的影响,重新转化为物质态,被恒星捕捉吸收,并覆盖在恒星的表面。恒星的能源得到了补充,生命周期被逆转,寿命被延长了。”

“至于行星的寿命,其实和恒星也是相似的道理,却又有区别。我们已经检测到,除了源星上有异常之处以外,其他行星、小行星、太空陨石都有一个共同点。如果用常规的半衰期理论去检测推算其寿命,大概都在四十亿到四十八亿年这范畴,但如果将监测手段的精度提高到四级神之粒子的水准,却又能立刻察觉组成这些星体的微观粒子寿命都超过了万亿年。很显然,在周期现象发生时,古盘星系中的行星同样受到了影响。”

“我怀疑,这些行星甚至是被完全打散摧毁再重组了。这等若重建。摧毁的深度,达到了三级神之粒子的程度。”

虽然任重的观点全部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但其实已经逐渐靠近真相。

杨米思也认可这些猜测。

接下来科研工作的重点自然转移到了搞明白任重所说的周期现象究竟是什么。

这也没有耗费太多时间,一切线索的指向都轻而易举瞄准了一个东西,正是古盘星系中最为反常的物事——靠近古盘中央大黑洞的超大类星体。

这就涉及到认知偏差了。

对古盘星系中的四族而言,类星体自亘古以来便存在。其存在的历史比人类可久远多了。

没有人会觉得类星体很反常,认为它“不自然”。古盘星系的人类只约定俗称地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正常宇宙现象,就像地球人类认为太阳总会在清晨升起一样。

机械帝国与另外三族在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当然也尝试过研究类星体,只不过被这玩意儿的超自然特性给搞蒙了,完全牛啃南瓜无从下口而已。

它明明白白地存在,就呆在那里。它也有碰撞体积,并且坚不可摧。但它偏偏就没有重量,与周围的其他物质没有任何引力反应。

无论人类用何种手段去尝试破开它,以研究它的内部结构,都是徒劳。

不管是能量武器还是实弹武器,乃至于实验室级的切割机摆上去,都不能在其表面留下丝毫痕迹。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它才会对人类的行为有所反馈。

那就是,当人类将贡献点代码用特定频率的信息流向其发射,它便会迅速反馈出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