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至少你已经真在这条路上走出去很远了。我很佩服你。”杨米思诚恳道。

任重:“继续看下去吧。”

杨米思再翻开下一页。

“宏观与微观宇宙之美:对称美学。”

在这篇文章里,任重以杨-米尔斯理论为核心骨架,从头到尾地梳理了一遍地球人类曾经走过的路,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光理论,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盖尔曼的量子色动力学,从泡利的整体规范对称性与局域规范对称性到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从质子中子同位旋守恒到杨-米尔斯理论,从规范玻色子到夸克模型,从费米子到希格斯粒机制,再一股脑抛出渐近自由、夸克禁闭、自发对称破却、规范场的重组等等概念,随后又在机械帝国现有的微观观察科技水平的基础之上继续往下推进,从暗物质暗能量与引力的关系延展到无处不在的信息流的物能二象性,再引申到折跃亚空间的树状网络与宇宙坐标系的无限精确论。

在这短短一万余字的论文中,任重用自己的笔,以一股脑猛砸理论结晶的方式,带着杨米思重走了一遍真正的地球人类文明曾经走过的路,又再往前多走出去一些。

当然,任重在具体表述时,都没把这些理论的名称拿出来,甚至在内容和表述上也做了很多模棱两可的帝国本土化改写。

至于一些在帝国中尚未出现,又或是他本人尚未接触到的理论,他也都用了纯数学推演以不断追求心中的对称美感的目标,强行以猜想的方式砸了出来。

这些数学计算的过程,都由源星科学院里的顶级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在任重通过孙艾实施的引导之下,群策群力完成。

如果是一个学问做得不够精深,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人,看了这篇文章,大约会只想骂娘。

但杨米思显然已经跨过了文章的阅读门槛。

看完后,他一言不发地摸出纸笔,开始低着头在纸上唰唰唰地记录起来。

他在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任重在一旁也没说什么,只看着他不断抛出概念。

时间过去一个多小时,杨米思开始了自己的计算过程。

一边计算,他嘴里还一边念念有词,似乎也是在对任重说话:“其实这个被你命名为神之粒子(希格斯粒子)的观念很令人惊艳。但它还不够微观。我认为,神之粒子不只有一级,还有二级三级四级乃至于无穷大级。每往微观层面多走一步,神之粒子就往下多顺延一级,变得更复杂,细分出更多不同的种类。在无穷大级的层面,神之粒子赋予了物质一切特性,甚至可能让光波和胶子也能具备质量。”

“甚至,当这无穷大延展到一定的程度时,神之粒子和引力、弱电力、强力、信息流、暗物质、暗能量、可观测物质之间都不分你我。”

“当我完成所有的计算,将神之粒子和信息流理论等等一切可观测力都合并到一起时,就窥破了宇宙的本质。”

……

时间不知不觉飞逝着。

杨米思这一次废寝忘食的计算,一共耗时八小时。

他深吸口气,将笔抛下,回头看向身侧的任重,“任先生,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