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组织的这次知识产权考察是应米方邀请,上飞机之前,大家早已被宣贯了一系列的纪律。

考察团落地米国后一路都是米国官方安排的行程,最先是考察了纽约几所大学的研究所,又考察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米国专利及商标局,它也是米国商务部14个下属局之一,然后又去底特律考察了通用公司的汽车研究所。

一周时间,一半时间用来赶路,剩下的时间都是匆匆忙忙的走马观花。

因为是官方考察,纪律严格,时间又匆忙,林为民也不能约见朋友,这一周憋的相当难受。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买了几份杂志,《纽约时报书评》上,《明天别再来敲门》高高挂在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的位置上,这部小说在米国上市已有半年多时间,仍旧能挂在这个位置上,足以证明它的受欢迎程度。

据罗杰·斯特劳斯之前所说,《明天别再来敲门》的销量在9月份便已经突破了100万册。

“诶,为民,你瞧,这个上面是不是你小说的评论?”金莹指着《纽约书评》上的一篇文章问道。

《纽约书评》听着跟《纽约时报书评》差不多,但实际上是两本杂志,它创刊于60年代,出刊时间有些特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周刊或者月刊,而是每月两期,暑期每月一期,一年共二十二期。

《纽约书评》的用户几乎全部都是米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销量虽不及《纽约时报书评》,但却也因为读者的整体水平高,影响反而更大,不过也因此沾染了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傲娇劲,不太接地气。

一直以来,《纽约书评》都坚持刊发深入而有见地的长篇书评,这种方式也就注定了他们的书评向来是不注重所谓“时效性”的,它们甚至可以刊发一部二十年前出版的小说的评论文章。

所以,《明天别再来敲门》的书评在这个时候刊出,也并不奇怪。

“不错呦,都能看杂志了?英语没白学。”

“瞧不起谁呢?”金莹狠狠的白了他一眼,不再理会他。

《纽约书评》上的这篇文章标题是《闪耀的人性光辉》,作者是苏珊·桑塔格,林为民的老熟人。

苏珊·桑塔格是作家,同样也是一位评论家,出版过几部评论集,在米国的评论界地位不低。

光看标题是看不出跟《明天别再来敲门》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林为民的那一句确实有埋汰人的嫌疑,金莹好歹也是看了不少内容的。

“写的一般。”金莹囫囵看了一段时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主要是作品不行,夸的太生硬了。”

林为民笑道:“小金同志,你这个话就违心了。你可以说评论写的不行,但说作品不行,就有点不实事求是了。”

两人正斗嘴的功夫,机场的广播响了,他们即将踏上返程的飞机。

金莹将手中的杂志放到椅子上,有些遗憾的说道:“好几刀买的,才刚看了没一会儿。”

“拿着呗,回去让他们看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