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文学出版社这七个字,在中国文学界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不光是对作者们来说是这样,对于编辑们来说同样是如此。

国文社总编辑卫君怡曾经说过,“国文社的编辑古今中外文学都应该懂,国文社是培养作家、翻译家、出版家、理论家的地方。”

事实也确实如她所说,在国文社里,你走进一个编辑室,随便打听一两个坐在办公室窗边或者门口的老同志,都有可能是可以称“家”的存在。

国文社编辑之间一直有“传帮带”的传统,新人来了社里,在校对科实习后,都会分到老编辑的身边学习,就跟国营工厂里会给青工们找师傅一样。

年轻的编辑们跟着老编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他们如何同作家打交道,怎样陪伴作家成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编辑放在中国的出版界自然是出类拔萃的,成为其他出版社争抢的香饽饽,并不是让人奇怪的事。

大家替走了的人惋惜,更多的是因为业务。

能被挖走的编辑,一定都是各编辑室的骨干力量,未来必定是在出版界有名声的人物。

但走了可就不一定了,外面的出版社更多的是为了经济利益,赚钱可能比国文社要快,但成就恐怕有限。

郭旭刚的离开,给国文社员工们的闲暇增加了些许谈资,但并未在这里引起任何波澜。

作为国内出版界的重量级单位之一,这里最不缺的编辑,更不缺好编辑。外面挖走了一个人,国文社还能培养更多人,这就是底蕴。

十月的第二个周五,林为民接到了阿瑟·米勒从米国打来的电话,《追风筝的人》卖出了英国、加拿大的版权。

其实自这部话剧在百老汇公演,就有来自几个英语国家的制作公司希望可以取得这部话剧的版权,但当时阿瑟·米勒和林为民商量了一下,为了能够保持话剧的影响力,也是为了更好的谈判,并没有急于将话剧的版权卖出去。

如今,距离《追风筝的人》在百老汇公演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已经进入了衰退期。

这部话剧在米国收获了上百万观众的喜爱,影响力早已扩散到多个英语国家,这个时候运作版权开发的事再合适不过。

在百老汇,版权运营是一件专业且复杂的事,林为民一直没有多过问。

除了《追风筝的人》,这次《触不可及》的版权也被英国的制作公司买了过去,两个国家、三个版权,扣除阿瑟·米勒的版权运营公司的分成,林为民能获得的分成高达二百八十万米刀。

如果林为民的作品版权运营能够一直做下去,这将会是不亚于戏剧演出和小说出版的又一大金矿。

又过了些天,程早春把林为民叫到了办公室。

好长时间没有被领导叫来谈心,林为民冷不丁一进办公室还感觉挺亲切。

“领导,找我什么事?”

“没事就不能找你聊聊?”

林为民给了他一个眼神,都是千年的狐狸,你就别跟我玩聊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