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月之前开始的关于小说《情人》的批判,乃至于后来发展到对作者林为民的大规模批判、攻击和抹黑大潮,在春节过后的几天时间内便逐渐开始式微。

转而出现在各大报刊杂志版面上的,是对《情人》这部小说的正面讨论,以及对林为民这位小说作者的创作能力、才华、人品上的讨论和褒奖。

李向阳的那篇《再论林为民与<情人>——与作家姜子隆、西宁文学通信纪实》的文章,在燕京当地流传数天后不知从何时开始,陆续被国内各地媒体转载发表,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要知道这几个月时间内,由于对《情人》的批判潮进而引发的对于林为民的批判、攻击和抹黑,已经对于林为民身为一个当红青年作家在广大读者和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在寄给《当代》编辑部和林为民本人的无数封读者来信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因为盲目的相信了那些攻击和抹黑林为民的言论才对他展开了批评。

如今报纸上的内容,与他们之前所看到的、听到的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不禁让无数读者和观众产生了一种被人愚弄的愤怒。

这些读者们纷纷给当初参与批判、攻击、抹黑林为民的报纸杂志写信发声痛骂。

有的读者不解恨还跑到了这些报纸杂志的编辑部去闹,非要让这些单位的领导给当初主导这件事的人下处分,并且还要向被攻击、抹黑的林为民同志公开道歉。

84年春节后的这段时间内,全国各地不少报纸、杂志因为林为民这件事饱受读者批判和谩骂,当然也有不少媒体因为这件事而受到关注和赞扬。

就比如《燕京青年报》和记者李向阳,因为顶着巨大的压力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力挺在风浪中的林为民,这家单位和这位记者获得了全国无数读者的关注和赞扬。

甚至有林为民的忠实读者特地制作了锦旗送给《燕京青年报》和李向阳,林为民在主动登门向李向阳表示感谢时得知了这件事,哭笑不得。

“林老师,这回我们能好好做一个访问了吧?”

《燕京青年报》的编辑部办公室内,李向阳一脸笑容的问着林为民,跟两人初次见面那天一样。

尽管整件事情当中都是相关部门在操盘和设计,但李向阳作为顶在最前面的那个火力点,对于这个计划的贡献居功至伟。

林为民自忖这次承了李向阳一个天大的人情!

他畅快笑道:“能,当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