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一本和《史记》《汉书》类似的史书,那么这些英雄就不会被人遗忘了。

自从冒出这个想法后,为英雄著书立传的念头就在心头盘旋不去。

如今看完那湖闹般的《三国演义》,这个念头在心头生根发芽,长出参天大树。

他下定决心,他要写本《三国志》,以正视听!

……

如果罗贯中知道《三国志》的作者居然会如此评价自己,一定会大声喊冤。

“我都说了,我这本书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不要把话本当历史看啊!”

他努力把枯燥乏味的史书写成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他付出了多少,别人知道吗?

光是把三国志这种纪传体史书改编成编年体,就超级废头发了好不好?

罗贯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了无数三国英雄好汉的怨念。

他自己正高兴着呢,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幕说他的《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何等的殊荣?!

而且很多弹幕表示是诸葛亮火烧赤壁,而非周瑜,罗贯中的作品影响力可见一斑。

朋友们皆来道贺:“恭喜罗兄,青史留名。”

“苟富贵,勿相忘啊,哈哈。”

罗贯中家境还算可以,父亲是丝绸商人,元末的时候到杭州来做生意。可罗贯中本人对商业不感兴趣,浪迹天涯,流连于市井民间,结识了很多戏曲作家。

他的朋友都是三教九流,没那么多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罗贯中玩得特别开。

罗贯中心中很高兴,嘴上矜持:"我写的算什么,我师傅写得才算好呢。"

>

“施耐庵。”

罗贯中迫不及待地收拾东西,准备给师傅报喜:“不说了,我要去找师傅了,我正在跟他一起编书呢。”

古代是官本位,因为选拔制度,很多文人诗人是官吏,所以地位高。小说家基本没什么官运可言,属于下九流。

明清时期,小说家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不多。

罗贯中这下是扬眉吐气了。他父亲是商人,属于社会鄙视链的尾端,可父亲也看不惯他写小说,觉得这不是正途,要他去考科举。

谁说写小说死路一条?

写小说也能写出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