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群臣险些跳了起来,他们的眼里满是惊讶,庙堂随即就沉默了下来,倒也没有人直接哭着以头砸地,表示坚决不能如此。

毕竟,这是汉初,不是明清,当初的太后如同皇帝一般,治理大汉天下,也没有听到有人说不该如此的。

群臣认真的思索着这件事,贾谊最先起身,开了口。

“大王啊……如此是不是有些不妥?”

“哦?为何不妥啊?”

“我华夏从未有过女王之先例,此蛮夷之制也,岂能因重蛮夷之礼而从之?彼之制,乃是因不知人伦,不知其父……若是我们设立女王,岂不是说大汉认同他们这蛮夷之礼吗?”

他这么一说,不少人点着头,觉得很有道理。

赵佗大声的说道:“当初身毒的孔雀王弑君上位,这是他们的礼仪,却不符合我们的礼仪,可我们也不曾废除他的王位,不曾打杀他,反而给与承认,难道这就说明我大汉承认他们的弑君之礼吗?或是因为孔雀国大,扶南国小,到了孔雀就要尊重其风,到了扶南就是蛮夷之礼??阁下如此说法方才不妥。”

“况且,这非华夏之礼的东西多了去,你可曾去过唐国?燕国?或西北诸国?在这些国家里,有很多你说的蛮夷之礼,你也可以上奏庙堂,将他们全部禁止,如禁止夏人盘腿而坐,让他们全部跪坐,让唐人不要穿骑马裈,让他们绑胫衣……让西北诸国之人莫要以毛皮为衣……大汉的领地将越来越大,而对不同的地方,要采取不同的礼仪来治理,这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在的目的是为了治理这个地方,先让这些地方发展起来,变成我大汉之固土,而不是急着推行中原礼仪,事要分缓急!”

贾谊听到赵佗的话,尽管他还能继续辩解,却没有没有这个必要,他后退了一步,表示自己无话可说。

而贾谊开了口,自然又有大臣起身,这次起身的却是刘礼。

“大王,这以公主为王,若是说当地旧制,倒也妥当,只是这将来该如何继承?这不是以外姓为王吗?”

“外姓为王?我也是外姓为王,阁下的意思是,我不配位?”

赵佗开口问道,刘礼顿时涨红了脸,“我并非是这个意思,您是献国之功……”

“大汉的外姓王何其多啊,我是献国之功,那滇国可不是,可滇王也非刘姓啊,还有西庭国下的那些封君,也非刘姓,还有身毒的诸国,也非刘姓,这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因为这些国家非刘姓,就都当废除吗?”

“若是不以外姓为王,那可以逐步废除,就从我来开始。”

刘礼涨红了脸,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群臣看了看上位的皇帝,又看了看站在大臣中的王恬启,心里隐约也明白了什么,其实诸侯王的人选在大汉已经不像当初那般重要了,一个绣衣都能吓得诸侯王瑟瑟发抖……国家的大事完全落在国相的手里,很多诸侯王都是名存实亡,就像当初的胶东王刘建,直接被自家国相堵在王宫内,大汉不是过去的大汉,诸侯王也不是过去的诸侯王。

别看刘赐整日叫嚣着百万铁骑,可军队的指挥权压根就不在他的手里……别看燕王那般嚣张跋扈,可很多决策都要由国相应允……再看赵王,袁盎一声令下,就能将他押送到长安来……而且此时的人对宗族的概念不只是血缘,继子没有血缘,却拥有同等的继承权,甚至还能通过赐姓来获取继承权,当初项羽投降之后,高皇帝将项羽很多宗族都赐予了刘姓,将他们纳入刘姓宗族之中,在历史上,匈奴战败之后,高层也被纳入刘姓……因而出现了大汉匈奴单于刘渊这样的情况。

西汉初期礼法并不严格,很多东西是不被在意的,如婚配上的辈分之类的,只要不是同姓就好,其他的全看个人能否接受,很多不同辈分亲属上的不同称呼是后来才出现的,是礼法加强后的成果。

群臣主要还是担心那个王恬启,看来太后也很在意这件事啊,这也对,毕竟太后就是一个女子为君的典型……当初陈平等人拜见吕后,喊得都是陛下。

加上那个扶南国实在是太遥远了,在中原的眼里里穷乡僻壤都算不上。

群臣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刘长对此很是满意,他坐在上位,开口将这件事确定了下来,“如此,就按着南越王的上奏来操办,至于具体的事项,还要诸位一同来商议……”